時下的父母,即使是上班族的雙薪家庭,都會覺得養兩個小孩就已十分吃力,所以很難想像以前的父母,在收入微薄的情況下,如何撫養五六個孩子長大。現在回想起來,除了滿懷感恩之外,也不得不佩服他們的堅強與毅力。
我家也是兄弟姊妹五個,1960年代在銘德一村長大。聽母親回憶,當時父親士官長的薪水,大概只夠支付孩子的學雜費,開學時還經常需要借錢;伙食部分除了公家配給的米、麵粉、油、鹽之外,明天要吃什麼菜,就要看今天母親幫人改衣服賺了多少錢,所以母親改衣服的收入就成了我們家重要的經濟來源。難怪小時後大部分的印象,是母親在踩縫衣機,父親在廚房做菜。
母親可能婚前在家裡就學過裁縫,因為我看大哥、大姊小時後的照片,他們身上穿著漂亮的衣服,母親都說那是他親手做的(哇!太厲害了!)。後來我家搬到老梅,有一陣子有外地的裁縫師傅來開課,母親又去學了一些,也許是這樣,母親才擁有這一項可以賺錢貼補家用的技能。
銘德一村有四排眷舍,我家住在最後一排,還記得門口屋簷遮雨棚下橫掛著一個木製小招牌,大約20公分高,80公分長,原木做的,表面噴了橘黃色的漆外加透明漆,上面刻了四個漆成黑色工整俊秀的楷書大字:「縫紉改補」那是寫了一手好書法的隔壁楊伯伯親手寫的。靠著母親的好手藝和這塊小招牌,母親堅強地撐起家庭經濟的半邊天。
母親改衣服很忙的時候,有時候會叫我們幫忙,例如穿針、拆線、縫釦子等簡單的工作 ,所以婚後老婆第一次看到我縫紐扣縫得如此專業時還很訝異,一個大男生竟然會做「女紅」。
當時村子附近除了爸爸上班的空軍雷達隊外,另外有一個陸軍的高炮連,這些阿兵哥每次發衣服時,都有許多人會把衣服或褲子拿來修改,這就成了母親的一大客源。有一位父親的長官,不但很熱心幫忙介紹同事與部屬來改衣服,還想出一招可以幫母親增加更多收入的方式,那就是把軍官的毛料外套改成「艾森豪夾克」。因為改一件艾森豪夾克的工錢是改一件一般軍服的好幾倍,而且這位好心的長官還介紹好幾位同事來改。可是說實在,我到現在還搞不懂,為什麼部隊發的制服,樣式可以隨便改呢?不過無論如何,我們全家都很感激這位好心的長官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