二二八事件發生在1947年,到了1960年代,台灣社會省籍對立的情形依然很嚴重。可是唸小學的我們卻一點也感覺不出來,在學校,住眷村的外省孩子,與住街上、住山上、住海邊的本省孩子,全都打成一片,感情融洽,極少因為省籍問題引起摩擦。
但是大約在小學三年級的時候,卻發生了一場眷村孩子與街上孩子的戰役。引發爭端的原因已不可考,但是那一場戰役的過程我卻印象深刻。
當時的小朋友玩耍的時候喜歡用一種「紙彈」互相攻擊,就是將紙片折成約一公分長的V字形,頭尖尖的,然後將橡皮筋套在食指與姆指,就可以用來發射紙彈,近距離被紙彈打到都還蠻痛的。
暑假的某一天,根據可靠情報指出,街上的孩子將於三天後以紙彈進攻銘德一村。於是村裡的小孩在一兩位大哥哥的領導之下,積極展開一場防衛作戰計畫,也就是要在村子旁的林投樹上,搭建一座固若金湯的城堡,並且準備充分的紙彈,好讓來犯的敵軍鎩羽而歸。
計畫擬定之後,大夥兒就積極展開行動,男生負責蓋城堡,女生負責做紙彈。要在林投樹上搭建一個可容納十來個小孩的城堡並不容易,需要許多木板、木條、竹子、繩子、電線之類的建材,於是在大哥哥的指揮之下,大家分頭去尋找。
第一天找到了許多建材,接下來的兩天,大夥兒同心協力,終於在林投樹上建成了一座城堡。城堡地板離地約一點五公尺,地板配合相鄰的幾株林投樹幹來搭,所以是不規則的形狀,總面積大約兩個榻榻米,也就是一坪左右大小,勉強可容納十來個小孩。四周則是用木板、木條、竹子、樹枝等圍成城牆。整座城堡搭在樹上,居高臨下、易守難攻。
三天之後,我們已完成防禦工事,同時也準備了充足的彈藥,大夥兒抱著同仇敵愾的心情,準備給來犯的敵軍一次迎頭痛擊。
當一群街上孩子用紙彈開始往村子大門進攻,負責守在村子門口的弟兄虛晃了幾招就開始且戰且退,誘敵深入,逐步退入村子內,最後退回位於村子旁林投樹上的城堡。街上孩子圍著城堡猛攻,紙彈咻咻地往城堡內射,我們也不斷往下發射紙彈,槍林彈雨,戰況十分激烈。城堡內守軍大多是男生,但是也有兩位勇敢的女生,蹲在城堡內,專門負責撿拾敵軍射過來的紙彈,不斷提供給弟兄們,這招倒有點像「孔明借箭」。在地面上雖然也可以撿紙彈,但還是會邊撿邊挨打,而且在城堡內有城牆可躲避紙彈,所以時間一拖久,就分出了勝負。
這次戰役之後,印象中街上孩子與眷村孩子再也沒有發生過此種稍具規模的「武裝衝突」,倒是一兩年後,受到少棒運動風靡的影響,雙方從戰爭轉變為競爭,也就是「以球會友」,雙方各組一支球隊,不定期在村子後方的沙灘上舉辦「沙灘棒球賽」。大家都遵守孔老夫子的教訓:「揖讓而升,下而飲,其爭也,君子。」